前复旦大学教授冯玮个人简历资料
 
  冯玮,男,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2]
 
  ,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代表作品是《“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
 
  中文名冯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代表作品《“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
 
  职称教授
 
  个人作品
 
  编译世界学术名著精华《科学·爱·秩序·进步——〈孔德实证主义概论精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要学术论文《“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评日本政治“存异”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统治方针》,《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新动向述评》,《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试论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学”的基本动向》,《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明形态史”研究补遗——影响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动向》,《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俄国和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论比较文明论的先驱尼古拉·达尼莱夫斯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阐析》,《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从“尊王攘夷”到“尊王扩张”——对日本近代国家战略思想演变轨迹的探析》,《日本学刊》,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西学和日本殖民扩张主义的内在联系》,《日本学刊》,2000年第6期《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日本学刊》1996年第1期《外来压力: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催化剂》《日本学刊》1993年第4期《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第2期全文收录)《“从满蒙领有论”到“大东亚共荣圈”——对日本殖民扩张主义的再认识》,《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试论福泽谕吉的“贸易立国论”》,《复旦学报》,2009年第2期《“洋学”家的“尊王”论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的作用》,《复旦学报》,2002年第4期《从“同化政策”看日本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征和本质--对日本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的历史考察》《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南蛮学时代:日本西学的初创时代》,《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从近代日本和英国宗教动向的反差看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解构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改革“三大支柱”》,《史林》,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总体战”和现代日本间接金融体制的形成》,《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对锁国时代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状况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清政府鼓励赴日留学政策的二律背反――简论清朝灭die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总体战体制论”: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2004年第8期)《论殖产兴业指导者的政策理念》,《江西师大学报》,2009年第3期《再论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问题及改革――对战后日本经济体制的历史学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社会过程·文明过程·文化运动――阿尔弗莱德·韦伯的“历史内在结构论”述评》,《河北学刊》,2004第5期《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的三大贡献》,《江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近代前后日本西学的历史性演变》,《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4年第2期全文收录)《东西方社会变动的共时性——西学传入中国的基本前提》(日文),(日)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与文化》,第21号,2006年6月《对中日两国“战时金融体制”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日文),《地域综合研究》,第34卷第2号,2007年2月《“政祀合一”:日本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异现象”―-与欧美的比较》(日文),《“水户学”与国际交流论文集》(东京大学主办),2005年12月《中、日、韩三国的相互理解和误解》(日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论丛,第1辑,1998年12月《“总体战”和日本经营方式“三大神器”的形成――史证和质疑》,《“集体暴力及其记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5年7月《西学:明治宪法体制的“推进剂”》,《北京论坛2008’论文集》,2008年11月《“文明”和“文化”的辨析》,《北京论坛2006’论文集》,2006年11月《“美国因素”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北京论坛2005’论文集》,2005年11月《战争:日本金融体制的推进器》,《亚x研究辑刊》第4集,2008年12月《阿尔弗莱德·韦伯:〈文化社会学〉》,载《外国史学名著导读》,复旦出版社2007年《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载《外国史学名著导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语源到现实意义的观照》,载《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论日本政治体制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规律》,《东亚政治体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9月《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日政策的“二律背反”》,《亚x研究集刊》,2004年创刊号《日本战时经济体制在战后的延续――“1940年体制论”解析》,《日本研究集林》,2004年第1期《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动向》,《“史学理论热点与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6月《论日本“民族主义”与殖民扩张主义的联系》,《第七届日本殖民主义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7月《“总体战”和“日本型经营”的形成》,《“东亚发展模式与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1月《试论“台湾问题”的历史地位》,《“海峡两岸台湾历史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2月《论与兰学“失之交臂”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9辑》,2002年《从中、日、韩西学的形成看其传统文化的差异》,《第4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4月《论日本殖民统治和殖民扩张主义的特性》,《第二届近代日本内外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8月Can two tigers peacefully coexist on a mountain,The Korea Times,2001-05-21Who is Christian?The Korea Times,2001-04-21Can Korea make“the multiple choice?”The Korea Herald,2001-04-20What is Koizumi’s desire to visit Yasukuni Shrine?The Korea Herald,2001-05-16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The Korea Herald,2001-05-14We were advised to keep quiet:An answer to“Questioning to China’s Policies on Tibet”,The Korea Herald,2001-04-14Cultural Aspects of Spy Plane Incident.The Korea Times,2001-04-10Japan’s intention to distort history.The Korea Herald,2001-04-07《军用飞机的冲突和措词的对立》,《东亚日报》,2001-04-8《历史教科书,还是历史剧本?》,《东亚日报》,2001-04-10
 
  图册(3张)
 
  《从中国、日本、朝鲜西学的形成看传统的差异和影响》,《韩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新探国际学术论文集》,2002年9月《论“日鲜一体”和日本在朝鲜推行的殖民主义同化政策》,《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1年《1801年辛酉教难及其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1年《论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政策的实质》,《面向21世纪优秀论文集》,2001年《论“堪和贸易”的中断对日本西学的影响》,《日本研究集林》,2001年第2期《辛酉教难及其对朝鲜西学发展的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论日本在朝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试论朝鲜西学的接触期》,《韩国学论丛》,第1辑(2000年)《“西洋化”与国际化――日本西学的历程及与国际化的关系》,载《国际化:岛国日本的历史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从新闻媒体的宣传看近代日本对朝鲜的认识――兼论对中国的认识》,《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1996年《孔德和他的实证主义概论》,《西方智慧通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从中、日、韩西学的形成看其传统文化的差异》,《第4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冲绳硫磺日美血战》,《文汇报》,1995年8月15日C译文《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日译汉),日本研究中心,1999年《中国必须注意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日译汉),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7期《日本文化模式论》(日译汉),载《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荷兰结构主义》(日译汉),载《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现象学和文化人类学》(日译汉),载《文化人类学理论构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冯玮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批准文号:2007JJD770094,此批准号批准的项目是:区域推进战略:长三角区域现代化进程的模式解构与普遍意义。接此项目的研究中心为: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冯玮获奖情况
 
  2007年6月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冯玮争议事件
 
  名校“绑架”学生因连发数十条揭露名校“招生内幕”的重磅微博,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该校历史系教授成了网络红人。1日,他再次连发7条微博,呼吁“拯救‘北清神话’受害者”。1日10时11分,冯玮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一“典型案例”:“今天清晨,高考理科成绩在湖北宜昌市名列前茅的夷陵中学某考生,因实在经受不住各方压力,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改变志愿。他父亲今天上午和我长时间通话,表达了万般歉意和万般无奈。他说:‘女儿每次接到电话都流泪,我每次接到电话心里都流血!’”冯玮介绍说,该考生此前已和复旦签“预录取协议”,但由于其成绩明显能进入“北清”(北大和清华),考生家里就从未“消停”,“其父近些天从未能够晚上12时以前睡觉。在和我校签‘预录取协议’后,该生父亲还特意给我发来短信,让我‘暂时保密’。但是,由于该考生迟迟没选那些学校,与其有关的各路人马全线出动,让该家长和考生都很崩溃。”1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冯玮微博中所提到的考生家长。对方表示,此前的确和复旦签过“预录取协议”,但1日已决定改填别的学校,“孩子的理科好,分数够上这所学校,正在选择专业。”对于是否曾被某所名校“围追堵截”,他则三缄其口。招生黑幕事实上,上述考生并非冯玮所提及的唯一被“绑架”考生。此前,他还在微博上披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报复旦,可在前来签约的路上,接到副县长5个电话,考生最后“选”了清华。冯玮认为,这一现状由多种因素导致:地方行政为凸显“政绩”;高中校长为凸显办学“水准”招揽优质初中生源;教师为考核和高额奖金;考生受“北清神话”长期影响而“迷信”,“自愿”选择“北清”,或迫于压力“不自愿”选择“北清”。有人质疑,复旦的老师揭露这一现象是好生源被抢,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对此,连续4年参与湖北招生工作的冯玮说,“大家没必要猜测和怀疑我的‘动机’,是否破除‘北清神话’,和我个人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我个人既不是‘北清神话’的受益者,也不是受害者。我仅仅是尽一名知识分子应尽的义务。不同的学校互有短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权’,而非意志‘绑架’着去某所学校读书。”从道德范畴升级为触犯法律从“绑架”高分考生上“北清”,到明明已经预录取的考生又被另一所学校“撬走”,手段包括恶意诋毁、冒充电话,或是通过当地有关部门来“劝说”,无一不用其极。正在湖北参与招生工作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玮,昨天对这种恶性招生竞争唯有一声叹息。冯玮老师指出,为了“掐尖”,遭到其他招生组中伤、诋毁、攻击这种现象见多了,但没没想到这次性质如此恶劣!冯玮表示,如果为抢生源,诋毁中伤恶意攻击都还是道德层面的话,那么,此次事件真可谓是“登峰造极”,欺诈行为当属触犯法律了!
 
  [1]
 
  参考资料
 
  1揭露名校招生“内幕”
 
  2师资队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官网[引用日期2022-05-26]
 
  标题:冯玮
 
  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百度百科 关键字:冯玮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冯玮
爱我么(www.awme.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演员孟婕个人简历资料 下一篇: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个人简历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