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拥有完美结局的开国功臣——张良简历资料
【名人简历】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历史功过】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应该肯定张良的一生有助于秦die汉立的历史进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议、至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动机及其暗杀秦王不正当的行为。
【名言名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汉书·张良传》
【赏析】人们一向喜欢听好话、听奉承的话,听过之后也不会想想是否真的就起自省者说的一样。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待朋友很真诚,当朋友有了错误时一定会加以劝试,可能话会说的不好听,但确实是为我们好,当听见逆耳的忠言绝不可气恼,否则无形中会销磨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沉湎于自我陶醉的深渊中,那就等于自浸于毒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所以,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练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耳中经常听不爱听的话。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历史典故】
博浪飞椎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后以“博浪飞椎”喻报仇雪恨。
赏析:秦灭六国,五世相韩的张良散尽家财求得力士刺秦王,为韩国报仇。造铁锤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东游之机,狙击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可惜没有击中秦始皇所坐的车辆。清朱彝尊《彭城道中咏古二首》之二:“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车。”
养虎遗患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后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秦朝的统治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签订和约,把鸿沟作为界限,西边为汉,东边为楚,宣布停战。项羽领兵东归,刘邦西进。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现在汉军的势力渐渐变得强大,各个诸侯也支持,可以抓住这个消灭楚军的机会,不能养虎遗患。”姚雪垠《李白成》第x卷第三十二章:“他非常恨陕西地方文武大员的糊涂无用,竟敢长期不明‘贼情’,养虎遗患。”
自择留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后因以“自择留”称誉功大不居,不求高封。
赏析:汉高祖六年(前201),汉高祖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他称赞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并说:“卿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谦虚地推辞说:“臣的那些计谋,不过恰好用上罢了,臣愿封在留就足够了。”于是高祖封张良为留侯。宋苏轼《再和闻正辅表兄将至》诗:“宁须张子房,万户自择留。”
雍齿封侯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汉初人雍齿,虽立下不少战功,但因曾窘辱过刘邦,一直为刘邦所不喜。刘邦即帝位之后,张良建议刘邦重赏雍齿,树立仁德的形象,刘邦听从了建议,按计行事,封雍齿为什邡侯,并把沛县也赐封给了他。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也都安心了。五代李瀚《蒙求》:“丁公遽戮,雍齿先封。”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赏析: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请沛公刘邦,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欲借此机会杀掉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十分危急,匆忙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看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借舞剑来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赤松游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后因以“赤松游”表示功成身退,遁迹远隐。
赏析:汉高祖刘邦杀了韩信后,张良遂向高祖提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清张问陶《邳州道中感留侯遗事》诗:“留得眼前平勃在,不妨归与赤松游。”亦作“赤松共游”。宋苏轼《陪欧阳公宴西湖》诗:“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
【人物传说】
道教中的张良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生平大事】
拥有完美结局的开国功臣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开地在韩国做了三朝的宰相。他的父亲张平是在韩国做了两朝的宰相。到了张良的时代,韩国已经从衰落走向了灭die。张良的心里有着一种die国die家之恨。青年时代的张良,就是怀着这种复韩的雄心,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力士,做了一个大铁椎,在博浪沙袭击了秦始皇出巡时的用车,可是击中的却是副车。被悬榜通缉的张良,不得不埋名隐姓,他逃到了下邳,在那里静静的等候。就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带有传奇性的事件。
一天,张良走到沂水圯的桥头,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人,这个老人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吃了一惊,但还是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呆的看着老人走远,只见那老人走出了一段路后又折了回来,又返回到了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
五天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还是恭敬地跪在地上答应了。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可是老人比他来得还早。老人看见张良来到,就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天后再来!”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这一次他终于比老人来得早。张良以至诚和隐忍感动了老人。老人送给张良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完老人扬长而去。等到天亮,张良捧书一看,竟是《太公兵法》。经过多年的学习,张良成为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谋士。
在秦末的农民起义开始以后,张良投奔一个叫景驹的农民军领袖。在路上,他正好遇上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两人一见如故,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张良帮着刘邦打进了咸阳,并让刘邦采用了安民的政策。而在项羽摆下的鸿门宴上,张良审时度势,保住了刘邦的性命和实力。当刘邦在巴蜀之地做汉王的时候,张良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刘邦的实力大大地增强了。在垓下张良使刘邦抓住了要害,让韩信和彭越不但为刘邦解了围,还迫使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刘邦最大的对手被消灭了。
在刘邦建立了大汉江山后,开始对功臣大加杀戮。张良看到了情势的变化,深悟“狡兔die,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die”的哲理,于是自己请求退隐。他摒弃了人间的俗事,专心修道养性。作为一位能够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张良晚年的激流勇退为他的一生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秘闻轶事】
下邑奇谋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3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至此,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die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隙;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振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画箸阻封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汉王刘邦大为焦急,询问群臣有何良策。谋士郦食其献计道:“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夸夸其谈,当时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速命人刻制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并问此计得失如何。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说:“第x,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die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die地吗?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第三,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第四,武王翦灭殷商之后,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第五,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六,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第七,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
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力保太子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年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die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名人评说】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汉业存die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苏轼《留侯论》:“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历史遗迹】
张良墓
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die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die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张良庙
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座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标题:张良
来源:历史风云再起百家号
上一篇: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张良简历资料 下一篇:西汉开国功臣、宰相陈平简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