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简历资料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至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x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1995年10月,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建立中国第x个比较文化研究室。1997年10月被北京大学聘任为教授。1997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聘任为兼职教授,每两年一次赴美主持暑期班密集型课程。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8]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1]
 
  。戴锦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
 
  [3]
 
  中文名戴锦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9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参与建立了中国第x个电影史论专业[3]
 
  外文名Dai Jinhua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戴锦华
 
  1959年2月11日,出生于北京。1973年,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111中学。197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x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4年10月——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1995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持成立中国第x个比较文化研究室。1997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98年,编选的当代女性主义小说集《世纪之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
 
  2021年12月,第三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竞赛单元评审成员。
 
  [15]
 
  2022年,担任第二届读客科幻文学奖初审评委
 
  [16]
 
  ;12月,担任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单元评委。
 
  [17]
 
  戴锦华主要成就
 
  戴锦华科研成就
 
  研究线索戴锦华的电影研究涉及电影、女性主义、历史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层面,她的研究没有一种很宏大的概念体系,她自己也再三强调,她的研究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从她与孟悦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到《雾中风景》、《电影批评》、访谈《犹在镜中》以及近几年的文章可以看到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建构过程:从面对遗失的历史、追寻记忆到面对资本全球化,切身感受到人类文明步入瓶颈。其电影研究始终交织着两个纬度:一个是文学批评的维度(叙事的、主题的、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是文化批判的纬度(女性主义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的)。在镜与灯的双重影像之下,她的电影研究试图对应的不是理想的历史,而是衰败的、破碎的历史。
 
  [5]
 
  研究成果1987年2月,论文《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发表于《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1989年1月,文章《〈一个和八个〉随想录》发表于《八一电影》1989年第1期。2月,文章《在城市的阴影中——观影片〈疯狂的代价〉》发表于《光明日报》1989年2月18日。4月,与远婴等人合著的《〈疯狂的代价〉笔谈》发表于《当代电影》1989年第2期,论文《斜塔:重读第四代》发表于《电影艺术》1989年第4期,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89年第5期转载,并被李晋生等编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0年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丁亚平主编的《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897—2001)》(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罗艺军等编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等书收录;5月,文章《战争模式·生存模式·关于战争的“话语”》发表于《八一电影》1989年第5期。;6月,论文《资产者的儿子——初读贝尔托卢奇》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7月,文章《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发表于《北京文学》第7期,后被洪治纲主编的《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等书收录,文章《“人道主义的diedie”与理解人》发表于《八一电影》1989年第7期;8月,论文《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发表于《电影艺术》1989年第8期;同年,与孟悦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4月,论文《历史与叙事:谢晋电影艺术管见》发表于《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6月,论文《断桥:子一代的艺术》发表于《电影艺术》1990年第3期,论文《〈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发表于《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1991年2月,论文《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发表于《电影艺术》1991年第1期;4月,论文《电影与叙事视点》发表于《新作家》1991年第2期;10月,论文《对切镜头与电影叙事:电影叙事修辞笔记之一》发表于《电影创作》1991年第5期;12月,论文《历史叙事与话语:十七年历史题材影片二题》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12月,论文《〈代罪羔羊〉:阶级﹑性别与情节剧》发表于《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大众传播媒介:一个文化学的思考笔记》发表于《上海文论》1991年第6期。1992年1月,论文《也说剧作》发表于《电影文学》1992年第1期,论文《〈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发表于《电影艺术》1992年第1期;2月,论文《〈放大〉:自反的艺术》发表于《当代电影》1992年第1期,论文《人·鬼·情:一个女人的困境》发表于《上海文论》1992年第1期;8月,论文《〈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发表于《当代电影》1992年第4期,论文《镜城之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综述》发表于《上海文论》1992年第4期。;10月,论文《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发表于《电影艺术》1992年第5期,并被收入黄会林主编的《知易行难;中国影视风格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月,论文《游戏的规则:叙事学一览》发表于《上海文论》1992年第6期,论文《此岸:90年代电影笔记之一》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2年第期,论文《裂谷:90年代电影笔记之二》发表于《艺术广角》1992年第6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转载。1993年3月,论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发表于《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4月,与郑洞天等的对话《谁要站直啰,别趴下!——一部影片一次评析一通感慨》发表于《电影艺术》1993年第2期;8月,论文《历史之子:影坛第五代》发表于《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创刊号上;10月,论文《〈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发表于《当代电影》1993年第5期,编译自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剧本《十诫》发表于《当代电影》1993年第5期,文章《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发表于台湾《诚品阅读·人文特刊》1993年第5期,并被收入郑树森教授所编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1995年由麦田出版社出版﹐2003年又由广西师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月,与陈晓明等人合著的论文《精神颓败者的狂舞》发表于《钟山》1993年第6期;同年,专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994年2月,论文《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发表于《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论文《〈霸王别姬〉:历史的影片》发表于《东方杂志》1994年第1期,与陈晓明等人合著的论文《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发表于《钟山》1994年第1期;4月,与陈晓明﹑张颐武合著论文《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发表于《钟山》1994年第2期,论文《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发表于《当代电影》1994年第2期;8月,论文《“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发表于《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10月,论文《涉渡之筏:90年代文学笔记之二》发表于《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论文《〈二姨〉现代寓言空间》发表于《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论文《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发表于《当代电影》1994年第5期,论文《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发表于《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并被收入吴义勤主编的《铁凝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12月,论文《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发表于《电影创作》1994年第6期,论文《突围表演——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一》发表于《钟山》1994年第6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论文《不可见的女性新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电影》发表于《当代电影》1994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4年第6期转载,并被胡克等主编的《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收录。1995年6月,论文《救赎与消费: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二》发表于《钟山》1995年第3期,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12月,论文《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发表于《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12月1日,在北京与文学评论家王干对话,对话内容《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发表于《大家》1996年第1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转载,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同年,专著《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论文集《镜城突围———电影·女性·文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论文《徐坤:嬉戏诸神》发表于《山花》1996年第1期;2月,论文《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发表于《天涯》1996年第Ⅰ期,并被蒲震元和李胜利主编的《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陈犀禾和石川主编的《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学林出版社,2003),陈思和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论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等书收录,随笔《廊桥夕照》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第2期;4月,论文《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发表于《外国文学》1996年第2期;4月18日,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内和宋伟杰等人对话,对话内容《面向挑战的文化批评——对几个电视剧文本的细读》发表于《北京文学》1996年第7期,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5月,文章《都市里的童话》发表于《戏剧电影报》1996年5月17日;5月23日,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内和宋伟杰等人对话,对话内容《漫谈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发表于《钟山》1996年第5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1期转载,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6月,论文《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发表于《电影艺术》1996年第3期,论文《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转载,并被陈染著的《陈染作品自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丁帆和刘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王蒙和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3集·文学理论卷3)》(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等书收录;8月,论文《生为女人》发表于《天涯》1996年第4期,被刘光华主编《女人解读爱——中国女性新世纪的回声》(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孔见和王雁翎主编《生为女人:性别、身体﹑欲望、情爱与权力》(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等书收录,并在2016年7月26日刊登在《阜新晚报》上;10月,论文《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发表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并被张清华主编《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路文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文论选(1949——2000)》(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王蒙和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2集·文学理论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王尧和林建法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卷5)》)(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等书收录。1997年2月,论文《想象的怀旧》发表于《天涯》1997年第1期,论文《文化地形图及其它》发表于《读书》1997年第2期;3月,文章《短评〈口红〉》发表于《人民文学》1997年第3期;4月,论文《犹在镜中》发表于《花城》1997年第2期,文章《短评〈少年英雄史〉》发表于《人民文学》1997年第4期;5月28日,在北京大学勺园咖啡厅接受北大哲学系研究生陈岸英、周濂的访谈,访谈内容《清醒的立场一戴锦华访谈录》发表于1998年《艺术广角)第1期,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一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6月,论文《拼图游戏一“花城”1996小说概览》发表于《花城》1997年第3期,与刘恒合著论文《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发表于《当代作家论》1997年第3期,文章《花木兰情境》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7年第3期;9月17日,在北京大学勺园咖啡厅接受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史安迷的访谈,访谈内容《都市文学、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角色》发表于《山花》1998年第11期,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一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12月,论文《没有屋顶的房间》发表于《莽原》1997年第6期;同年,与美国杜克大学亚非系共同获得美国LUCE基金的支持,展开为期三年的“中国现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计划,获资助建立大众文化研究资料室,并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聘为兼职教授。1998年1月,论文《迟子建:极地之女》发表于《山花》1998年第1期,后被收入迟子建著的《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月6日,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内,接受研究所研究生王昶的访谈,访谈内容《革命·意识形态批评·文化研究:1968年5月与电影》发表于《电影艺术》1998年第3期,后被收录在《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中;4月,论文《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2期,并被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一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谭琳和姜秀花主编《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书收录;4月,论文《智者戏谑一阅读王小波》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5期转载,并被胡续冬和马骅主编《思想的碎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林建法和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魂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孔范今和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聂震宁主编《创意阅读:中国文学名家新评》(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韩袁红编《王小波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等书收录;6月,论文《镜象回廊中的民族身份》发表于《广州文艺》1998年第6期,并获当年的《广州文艺》优秀论文奖;8月,论文《分享欣悦一阅读〈丑角登场〉》发表于《花城》1998年第4期,论文《世纪之门:跨人世纪之门的中国女性》发表于《创作评谭》1998年第4期;12月,论文《见证之维》发表于《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与谢飞等人合著的论文《改革开放探索创新一关于新时期电影的历史记忆》发表于《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1999年2月,论文《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一阅读徐小斌》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转载,论文《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发表于《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3月,文章《见证与见证人》发表于《读书》1999年第3期,并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多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1).杜渐坤和陈寿英编《中国年度最佳随笔(1999)》(漓江出版社,2000)等书收录;4月,与王昶的对话文章《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疆梦》发表于《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9年第3期转载,并被胡克等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收录,论文《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发表于《天涯》1999年第2期,并被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韩少功和蒋子丹主编《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等书收录;6月,论文《冰海沉船:中国电影1998年》发表于《花城》1999年第3期;8月,论文《关于韩国影片〈低吟〉》发表于《世界电影》1999年第4期。同年,随笔集《拼图游戏》由泰山出版社出版;访谈集《犹在镜中一戴锦华访谈录》由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专著《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出版社出版;《镜城地形图一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出版;《斜塔嘹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1999年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后以《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06、2016年三次出版。2000年1月,文章《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与现实观照》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0年第2期,论文《现代女性面临着花木兰的处境》发表于《中国广播影视》2000年第1期;1月26日,与周瓒、穆青等人关于刊物《翼》的对话《女性诗歌:可能的飞翔》发表于荒林和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1》(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0)上;3月,论文《文学备忘录:质疑“全球化”》发表于《山花》2000年第3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9期转载;4月,论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市场调查》发表于《上海文学》2000年第4期,论文《暴露与遮蔽:“广场"称谓的挪用》发表于《书摘》2000年第4期;6月,论文《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笔记之一》发表于《莽原》2000年第3期;8月,论文《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8月18日,应邀在天津举办的“妇女与社会性别读书研讨班”上做了题为《大众文化中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主题报告,后被收录在杜芳琴和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2003);9月,论文《在“苦涩柔情”的背后》发表于《读书》2000年第9期,并被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收录。;10月,论文《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发表于《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0期转载,论文《我的批评观》发表于《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后被收入张燕玲和张萍主编《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同年,主编的《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2月,论文《世纪末的华丽)发表于《东方杂志》2001年第2~3期;3月,书评《不仅属于女人》发表于《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3月8日,后被收入毕飞宇等著《向匠人致敬:译林书评精选》译林出版社,2010);8月,论文《怎样的全球化?》发表于《读书》2001年第8期。2002年1月6日,发表讲座《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后被傅光明主编《命运与现实》(新世界出版社,2005)、吴义勤主编《名家讲影视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等书收录;8月,文章《第x次的电影推荐》发表于《中学生百科》2002年第8期;12月,论文《为大众文化“祛媚”-女性主义的视野应更宽阔》发表于《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2年第4期;同年,随笔集《印痕》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涉渡之舟一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与格非共同主编的《笔锋上的较量——北大清华学生作品大擂台》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论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可能》发表于《时代建筑》2003年第1期;4月,访谈《戴锦华:用DV记录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发表在由《DV新世代》栏目组编的《DV新世代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之中;7月,文章《文化研究的可能》发表于《文汇报》2003年7月6日,后被《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转载,文章《学电影的孩子告别讲义时代》发表于《文汇报》2003年7月18日。2004年2月,随笔《狗道与人道》发表于《天涯》2004年第1期。是年,专著《电影批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再版。与陈顺馨共同选编的论文集《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论文《温柔的挑衅——象征与真实的行动》发表于《读书》2005年第10期,后被陈顺馨主编的《多彩的和平——108名妇女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收录。2006年5月,论文《和平的真义》发表于《读书》2006年第5期,后被陈顺馨主编的《多彩的和平一108名妇女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收录;11月,论文《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发表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2期转载,斯人对戴锦华的访谈《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发表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被收入沈国明、金福林主编的《当代中国学人访谈录·文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月24日,为王炎著的《奥斯威辛之后一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撰写序言《幽灵之镜》,后发表于《世界知识》2007年第9期;12月,论文《副司令马科斯:后现代革命与另类偶像》发表于《天涯》2006年第6期;同年,专著《沙漏之痕》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主持翻译的《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性别中国》由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同年又由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文版。2007年10月,论文《岁月留痕一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发表于《书屋》2007年第10期,论文《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发表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12月,文章《〈色.戒):身体·政治·国族》发表于《文学报》2007年12月20日,论文《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发表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12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2期转载。2008年3月,论文《身体。政治·国族一从张爱玲到李安》发表于《学习博览》2008年第3期;6月,访谈录《中国电影患了哪些病》发表于《解放日报》2008年6月27日,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8期转载;6月30日,为王炎著《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撰写《代序》;11月6日,应邀在北京参加主题为“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会议内容《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言论集》发表于《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12月,文章《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29日,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3期转载。2009年1月,论文《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期;6月,与钟大丰等人合著论文《“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发表于《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论文《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思想瓶颈》发表于《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10月,文章《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2010年2月,论文《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发表于《电影艺术》第1期,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4期转载;5月12日,文章《读王敏新作〈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发表于《新疆经济报》;5月,与高秀芹合著访谈录〈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0期;6月,论文《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发表于(艺术评论》2010年第6期;7月,文章《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发表于《江淮晨报》2010年7月9日;7月17日,应邀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参加“别求新声一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学术座谈会,会议内容《超越“左”与“右”》发表于《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发表于《天涯》2010年第5期,并被收录在何吉贤、张翔主编《理解中国的视野:汪晖学术思想评论集(第2辑)》(东方出版社,2014)。;9月,论文《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发表于《文艺争鸣》2010年第18期;12月30日,应邀参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讲稿《今日电影与今日世界》收录在史安斌.郭云强、李宏刚编《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续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011年2月,论文《不曾被忘却的〈三峡好人)》发表于《能源评论》2011年第2期;3月,文章《美国比中国更相信“中国崛起”》发表于《中国报道》2011年第3期;8月,文章《电影批评:理论的演武场》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1年8月5日;同年,主编的文集《光影之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2月,和王炎的对谈《再现:历史与记忆一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呈现》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8日,后被收入张中载、吴子桐主编的“北外公共外交文化论丛”《中西融汇(第2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月,论文《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发表于《艺术广角》2012年第2期,被收入周宪、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第1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月,文章《电视剧:当代说书人》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12日。;11月,文章《电影究竟是奇观艺术还是叙事艺术?》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2年11月5日;12月11日,接受郭九苓访谈,访谈内容《永不重复——戴锦华老师访谈(上)》《寻找中国与世界文明的未来一戴锦华老师访谈(下)》收录在郭九苓、漆永祥、赵国栋主编的《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同年,主编的文集《光影之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2月,论文《798:铭写与掩埋历史的空间》发表于《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第2期;3月,文章《叩访六十年代》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7日,论文《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发表于《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2014年1月,文章《什么样的书值得出版?》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4年1月27日。4月,论文《柯静采夫:冷战文化的内部与外部》发表于《读书》2014年第4期。4月,与邹赞合著访谈录《文化镜城与隐形书写一戴锦华访谈录》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4期。4月,文章《我不再期待第五代了》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16期。7月,文章《我们已经太久没有短篇圣手》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4年7月2日。7月,文章《似水流年一印象乐先生与80年代》发表于《传记文学》2014年第7期。同年,年,主编的文集《光影之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对话戴锦华”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与孙柏合著《〈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与滕威合著的《〈简·爱〉的光影转世》两本书。2015年1月,文章《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闭幕式上的学术总结》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1期。2月,论文《电视剧:公共文本及其意义》发表于《长江文艺》2015年第2期。3月,访谈《〈一步之遥〉生不逢时》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17日。3月,文章《电影是国家名片》发表于《商周刊》2015年第6期。5月,文章《告别》发表于《当代电影》2015年第5期。5月,与许秋汉合著的文章《未名湖是个海洋》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5期。5月,论文《〈花样年华):全球化时代的怀旧风潮》发表于《书摘》2015年第5期。8月,论文《中国电影暴露中国文化中空问题》发表于《上海采风》2015年第8期。8月,论文《失踪的母亲:电影中父权叙述的新策略》发表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11月,文章《美国梦的正反面一〈美国往事〉影评》发表于《浙江传媒学院报》2015年11月25日。文章《数码时代,中国拥有后发优势》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5年11月30日。12月13日,应邀在北京大学参加“批评的初心”主题沙龙,沙龙纪要《批评的初心一〈我的批评观〉〈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以文学为志业〉北京首发沙龙纪要》发表于《南方文坛》2016年第12期;同年,论文自选集《未名之匙》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论文自选集《昨日之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文章《对自己历史的解释也包含在普遍性里》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4日。2月,论文《呼唤影评人》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月,访谈《IP热:一场反电影市场逻辑的资本运作》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6年3月1日。同日,访谈《戴锦华:历史叙事中,历史缺席了》发表于《北京青年报》。4月,与张江等人的对话《光影中的意识形态》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4月15日。4月,文章《枪响了,但这不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发表于《中国青年》2016年第7期。6月,由戴锦华讲述、田春雨整理的讲座讲稿《小成本先锋,新导演极高》发表于《大学生》2016年第11期。10月,由戴锦华讲述.王立尧整理的讲座讲稿《空间与阶级的魔方》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20日。2017年1月,论文《数码转型时代改变了我们什么》发表于《长江文艺》2017年第1期。2月,论文《魔镜或碎窗一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发表于《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2月25日,荣获2017年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5月,论文《“非观众”呼唤出的“非电影”》发表于《优雅》2017年第5期。5月,论文《坐标与文化地形》发表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6月,文章《逝川撷往一忆周传基先生》发表于《电影艺术》2017年第3期。
 
  [2]
 
  2021年论文《遗骸、幻境或未来之乡——当代科幻的位置》获得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13]
 
  戴锦华学术交流
 
  2003年8月5日,应邀前往深圳参加晶报举办的“健康·和平·发展”主题演讲活动,讲稿《全球化时代的日常生活》被收入陈寅主编的《激扬的言说:晶报名人演讲集》(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8月24日,应邀前往深圳参加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活动,讲稿《大众文化研究中的阶级与性别》被收人何香凝美术馆编的《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集萃(1997-2007)》(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2007年6月30日,应邀参加由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读书》十年(1996-2005)文选"座谈会,会议内容《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一“〈读书〉十年(1996-2005)文选”座谈会》收录在孙晓忠编的《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一文化研究对话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之中。2013年11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的座谈会,戴锦华等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内容《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收录在丁亚平等主编《影视文化9》(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之中;同年,谢玉娥主编的《智慧的出场——当代人文女学者侧影》(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中收录了戴锦华的两篇随笔:《犹在镜中X去而复归》。2014年10月24日,应邀在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上讲授课程《历史的坍塌与想象未来一从电影看社会》,讲稿发表于《东方艺术》2014年第S2期,并被收录在尚长荣等主编的《青评之声:中国剧协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文存(讲座卷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016年11月,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的驻校评论家,应邀参加中心举办的2016年秋季讲学活动,在此期间发表了《未来的维度》《坐标与文化地形》数码转型与大时代)等演讲,并参与了湖北省高校评论家学术研讨会、与中文系教师研究生座谈等相关活动,反响强烈。
 
  [2]
 
  戴锦华人才培养
 
  戴锦华培养了滕威等学生。
 
  [6-7]
 
  戴锦华荣誉表彰
 
  2007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3]
 
  2017年,获得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
 
  [4]
 
  2019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
 
  [3]
 
  戴锦华社会任职
 
  2014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术顾问。
 
  [11]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12]
 
  戴锦华人物评价
 
  文学评论家、作家杨光祖:通过对戴锦华的电影评论的分析,发现她的电影评论对中国的电影创作和发展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和感觉。在戴锦华的影像世界中,她的每一次突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次放逐,都是新的寻找。她游走于体制内外,周旋在中西之间,为中国的电影批评注入新鲜的活力和血液。我们认为,这位女性在中国电影评论领域中是一位标杆,不论她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还是对于自我观点的坚持,都是一种榜样,她的勇敢和真实更是最珍贵的财富。
 
  [9]
 
  戴锦华个人生活
 
  戴锦华的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父亲是文学爱好者,这些对戴锦华的影响很大。
 
  [10]
 
  据戴锦华自述,她结婚很晚,拥有一份平凡完满的个人生活。
 
  [14]
 
  参考资料
 
  1第二届2019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正式启动.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04-13]
 
  2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苍凉与诗意2016秋讲迟子建戴锦华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1:第241-255页
 
  3导师名录-戴锦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引用日期2021-02-20]
 
  4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揭晓,展现未来电影评论宽度.网易娱乐[引用日期2017-03-06]
 
  5谭杉杉.镜与灯:戴锦华的电影寓言[J].长江文艺,2017,(11):124-127.
 
  6滕威-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个人信息网[引用日期2021-02-23]
 
  7顾涧清主编;李兰芬,谭晓红,郑柏范,肖卫中副主编.悦读·修养广州市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书征文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04:第157页
 
  8人物风采详情-北大中文系.北京大学[引用日期2021-02-23]
 
  9杨光祖著.现代性的颤栗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4:第247页
 
  10刘炜茗.问学录:大象出版社,2018.06:第228页
 
  11“大地的视野”第x季第四期:戴锦华教授主讲《中国社会的未来十年——数码与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引用日期2021-03-03]
 
  12 2019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正式启动,戴锦华、贾樟柯担任评委.金羊网[引用日期2021-03-04]
 
  13第十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名单揭晓.川观新闻[引用日期2021-04-25]
 
  14孟晓云著,非隐私访谈录成功女性的独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01,第112页
 
  15韩延、戴锦华出任第三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竞赛单元评审|界面新闻·快讯.界面新闻[引用日期2021-12-10]
 
  16第二届“读客科幻文学奖”揭晓现场发布《中国科幻10年行业报告》.其他.2022-12-04
 
  17#海影节金椰奖评委会阵容#官宣.海南岛国际电影节.2022-12-14[引用日期2022-12-14]
 
  标题:戴锦华
 
  来源:百度百科

来源:百度百科 关键字:戴锦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戴锦华
爱我么(www.awme.cn)致力于高质量知识类免费分享,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知识获取更便捷!

上一篇:王楚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介绍(图片/生日/身高/微博) 下一篇:原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马立诚简历资料

发表评论